“大師兄”金庸的母校情結
摘要:圖為: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金庸文化廣場。胡小麗 攝中新網嘉興10月31日電(記者 胡小麗)以學生之名題詞落款、為恩師塑銅像、與母校學生師兄妹相稱、捐款修繕圖書館…&helli

圖為: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金庸文化廣場。胡小麗 攝
中新網嘉興10月31日電(記者 胡小麗)以學生之名題詞落款、為恩師塑銅像、與母校學生師兄妹相稱、捐款修繕圖書館……30日,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歲,生前,他曾六度返回故鄉(xiāng)浙江嘉興,期間數次回到兒時就讀的母校,探望師長、勉勵后生。
1992年,金庸首度返鄉(xiāng),一踏上故土,他便迫不及待地去了自己曾經就讀的母校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現任校長崔新江當時還是一位普通教師,“我遠遠地跟在后面,金庸先生一身西裝,內搭一件白襯衫,很是精神。”他回憶道。

圖為:2003年,金庸回母校嘉興一中。嘉興一中供圖
令崔新江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幕是,金庸見到自己曾經的老同學時,“兩人有講不完的話題,從一起學習到一起玩,聊得忘記了時間。”
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已有近150年的校史,離現在的金庸舊居約3公里,1870年建校時叫龍山講舍,1902年更名為海寧州龍山學堂,金庸在1929年至1935年間就讀于此。
彼時,跨越半個世紀回到母校的金庸,以題詞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心情:重游母校,深感當年教誨恩德。袁小舊生查良鏞。
后來,金庸從龍山學堂畢業(yè)后,考入浙江省立二中(今嘉興一中),自此離開了出生地海寧。他對這里感情深厚,其后數十年的六次返鄉(xiāng)中,曾四次回到母校,兩次為之題詞。

圖為:1992年,金庸為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的題詞。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供圖
1992年,當時剛入職嘉興一中數月的周志紅就接到了一個重要的接待任務:金庸走訪母校。問及金庸留給她的印象,周志紅脫口而出“年輕”二字。
“金庸不會給人距離感,讓原本拘謹的我一下子就放松了下來。”周志紅解釋金庸身上有一種自然流露的親切感與真誠感,“這大概和他對母校的感情有關。”
在演講時,有位學生仿照小說提問金庸將自己歸為哪一派,金庸巧答:嘉中派(嘉興一中派)。并與在座的學生以師兄妹相稱。此后,金庸再次回到母校時,又重申過一遍自己“嘉中派”的身份。
2003年,金庸以80歲高齡第五次返鄉(xiāng),第三次回到嘉興一中,教師李虹對金庸的那次題詞印象深刻,“他只是稍微想了一下,提前沒有約好,就揮筆寫下‘江南人才薈萃地,千秋英才從此來’,到底是大俠。”

圖為:1992年,金庸為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題詞。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供圖
面對母校的題詞邀請,金庸從不吝惜筆墨,他還為自己的恩師,原嘉興一中校長張印通塑銅身像,以感念張印通曾經對自己的保護與知遇之恩。
“我用親身經歷向小師弟、小師妹講一講,我們做人,不要忘本。人家給你的好處要記得,將來想辦法報答。比如你們將來要報答現在嘉興的社會、嘉興的學校。”2003年,金庸在張印通銅身像前含淚鞠躬,隨后走進報告廳,向在座的學生如此叮囑道。(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