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串起鄉(xiāng)村教育的暖光 一場跨越30多年的追尋與重逢
摘要:他們按照當年的模樣,重新拍攝了照片。張秀枝挺直腰板,努力擺出當年的姿勢,嘴角卻忍不住上揚,眼中滿是感慨與幸福。見到當年照片中的人物,看到她們幸福的晚年生活,曹保峰滿心歡喜。
記者 張 朝
翻開布滿歲月痕跡的相冊,幾張拍攝于20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遂平縣嵖岈山腳下小學的照片,宛如時光的琥珀,封存著往昔的光影。
近年來,年近七旬的我市資深攝影工作者曹保峰對數(shù)十年來的舊照片進行整理。他指尖輕輕摩挲著這些微微泛黃的照片,褶皺間的每一道紋路都似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照片中,老師們溫柔的目光、孩子們純真的笑顏,瞬間撞開了他記憶的閘門。那些在嵖岈山腳下拍攝的日日夜夜,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心底涌起一股強烈的沖動——重走拍攝路,尋找照片中的故人,探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一莊嚴承諾在鄉(xiāng)村大地的踐行足跡,感受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yè)傾注的巨大心血,以及教育如何托舉起一個民族的復興夢想。
曹保峰的攝影生涯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近50年的時光里,曹保峰始終將鏡頭對準基層。作為市第二高級中學教職工的他,教育題材是幾十年來堅持不懈進行的拍攝內容。為了記錄鄉(xiāng)村的勞動生產(chǎn)、民風民情,特別是鄉(xiāng)村教育,他常常騎著那輛老舊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在鄉(xiāng)間小道上顛簸前行。車鈴叮叮當當?shù)穆曇?,穿過晨霧,掠過晚霞,陪伴他丈量廣袤的農(nóng)村大地。幾十公里、上百公里的長途拍攝是家常便飯,餓了啃一口硬得硌牙的干糧,渴了喝一口軍用水壺里的涼白開,困了便枕著攝影包在田邊席地而眠,深夜趕不回去時就蜷縮在村邊的麥秸垛下聽著蟲鳴、數(shù)著星星過夜。有時路途遙遠,他就把自行車費力地掛在客車上,搭車到達目的地附近后,再咬著牙繼續(xù)騎行。車胎補了又補,鏈條換了又換,可他始終沒有停下腳步。就這樣,他的足跡遍布駐馬店各縣區(qū),甚至騎行往返臨近的信陽、漯河、南陽等市的縣鄉(xiāng),用相機定格了無數(shù)在生活困頓時期依然閃耀著求知光芒的珍貴歷史瞬間,積攢下數(shù)量龐大、震撼心靈的圖片,為人們展開了一幅記錄著民族奮斗與教育初心的歷史畫卷。

孩子們在小樹林里學習。(資料圖片)
曹保峰回憶,這幾張嵖岈山腳下小學的照片拍攝于1983年和1993年前后。照片里,夏季的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學生們或蹲或坐,捧著書本在校園樹下認真地讀書學習、專注地考試;老師則在一旁輕輕踱步,眼神里滿是關切與期待,畫面溫馨而美好,承載著那個年代老師和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樸素夢想。

學生們認真聽講。(資料圖片)
這些照片拍攝時間久遠,當時學校名字和老師名字都已遺忘。6月5日,驕陽似火。帶著對故人的深切思念與尋找的執(zhí)著渴望,由曹保峰發(fā)起,攝影家馮新文等組成的采訪小隊,向著嵖岈山區(qū)進發(fā),踏上了這條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特殊尋訪之路。
采訪小隊首先來到遂平縣鳳鳴谷風景區(qū)中心小學。眼前的景象令人感慨:嶄新的塑膠跑道上,孩子們嬉笑奔跑,這與老照片里塵土飛揚的操場形成了跨越時空的鮮明對比,無聲訴說著30多年來鄉(xiāng)村基礎教育翻天覆地的變遷。按照該校老教師的指引,一行人隨后又匆忙趕往李堯小學。在那里,一位老師端詳著老照片,皺著眉頭思索許久,提供了一條線索:照片中的一位人物在鳳鳴谷風景區(qū)居住。大家顧不上擦去額頭的汗水,頂著烈日又馬不停蹄地趕去。然而,見到那位老師后,卻得到了否定答案,但又有了新的線索——照片中的人物可能是現(xiàn)居住在駐馬店的苗老師。一行人又急忙返回市區(qū),在狹窄的巷子里七拐八繞,終于找到苗老師,卻再次失望。不過,苗老師又指認出其中一張照片中在樹林下教孩子們的女老師是張秀枝,她現(xiàn)在在鳳鳴谷風景區(qū)的一條街道上開有一爿商店。
第二天,依舊熱浪滾滾。當曹保峰一行出現(xiàn)在張秀枝面前時,她滿臉驚訝,顫抖著雙手接過老照片,眼睛瞬間被點亮。“這是1993年拍的。”她聲音發(fā)顫,指尖小心翼翼地撫過照片里自己年輕的臉龐,仿佛要透過紙張觸碰那段逝去的歲月。當年她30來歲,在栗園小學當代課老師,教語文和數(shù)學,每月工資20多元錢。盡管如此,張秀枝依然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學生身上,用行動詮釋著“苦自己不能苦孩子”的師者仁心。雖然1999年離開了工作崗位,但那段教學時光卻成為她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她緩緩講述著,自己教過的學生如今在各地綻放光彩,像女生曹丹讀了博士,在省城知名醫(yī)院當大夫,而她自己的兒女也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女兒研究生畢業(yè),有了可愛的寶寶后,又繼續(xù)深造讀博士。“這就是知識的力量,是教育改變命運的明證。”說著說著,張秀枝眼中泛起晶瑩的淚花。
曹保峰和張秀枝一同回到栗園小學。眼前的景象再次印證了時代的巨變:曾經(jīng)的土坯房早已變成寬敞明亮的教室,瑯瑯書聲從嶄新的教室里傳出。站在曾經(jīng)拍攝的地方,往昔的場景與眼前的畫面重疊交織。他們按照當年的模樣,重新拍攝了照片。張秀枝挺直腰板,努力擺出當年的姿勢,嘴角卻忍不住上揚,眼中滿是感慨與幸福。
這時,栗園小學的楊校長又提供了新線索,其中一張照片里的女老師是他當年的音樂老師申清連,她的侄女在斷山口小學任教。采訪小隊一行人又趕到斷山口小學(現(xiàn)富錦希望小學),經(jīng)過一番周折,終于找到了申清連老師。她說那張照片里的情景是1983年,她在教孩子們唱歌。時光荏苒,匆匆40多年,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
如今,她已71歲,依舊精神矍鑠。她熱愛唱紅歌、唱戲,在抖音開設了賬號,每天分享自己的歌聲,用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擁抱生活。她笑著說:“沒想到過了這么多年,還有人記得我,還記得那段日子??吹浆F(xiàn)在學校這么好、孩子們這么幸福,我們當年的辛苦都值了。”
兩天的尋訪,讓曹保峰收獲滿滿。見到當年照片中的人物,看到她們幸福的晚年生活,曹保峰滿心歡喜。曾經(jīng)低矮簡陋、條件艱苦的校舍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校園和嶄新的教學樓,學校的師資力量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輕、高學歷的教師懷揣著教育理想,扎根農(nóng)村,為鄉(xiāng)村孩子播撒知識的種子,用青春接力。
從照片中斑駁樹影下的苦讀到今日現(xiàn)代化校園里的奔跑,從民辦教師的微薄堅守到高素質人才的薪火相傳,這條尋訪之路,不僅連接著個體的記憶,更清晰地勾勒出一條教育強國支撐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
唯一的遺憾是那張“讀書角”照片中的老師和學生還沒有音訊。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wǎng)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