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行路歌
摘要:《行路難》的真諦在于——真正的行路者,并非無懼冰雪與歧路,而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也能高聲吟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文/郭家昊
中學語文課本里,李白的詩歌選得頗多,《送友人》《峨眉山月歌》《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的詩歌集清新夸張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意象、夸張奇特的想象于一體,以噴薄的藝術(shù)力量在中國古典詩歌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諸多篇章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行路難(其一)》。其辭藻不是最華麗的,但詩中的跌宕與掙扎,在我年少時的心中種下了疑問的種子。而今再讀此詩,在“難”與“不難”之間,終于看到了李白排山倒海的生命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開篇極盡奢華,佳釀千金難求,佳肴價值萬千,觥籌交錯之間卻是越熱鬧越孤獨。詩人突然就撕下了浮華的假面,茫然失意的靈魂游蕩在未知方向的荒野里,焦慮與迷失,寂寥與悵惘。年少時讀李白,只聽到“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傲,只看到“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的俠氣,只羨慕“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張揚??墒送镜钠D難、理想的艱難、人生的艱難,終究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絕境中顯露無遺——前路被冰雪封鎖,進退皆陷于困頓。也許求而得之是幸運,求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態(tài)。
“樂觀主義的人是淺薄的人,但經(jīng)由悲觀主義而產(chǎn)生的樂觀主義者,則是在體驗過人生憂患以后重新肯定人生的人。”李白的詩,總是在人世羅網(wǎng)中騰躍和掙扎,他會紓解在困頓中的自己。才子的抱負是致君堯舜、寰宇清平,即便功成,亦愿身退,長醉攬月于五湖煙霞中。所以他終究不信命數(shù)至此,“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于無路處覓得一線微光,在困頓中為自己筑起精神的高臺。
所以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著笑對紅塵,走著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一葉輕舟,“唯見長江天際流”。他一生命運多舛,卻始終未停下前進的腳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不僅潑墨在盛唐的宣紙里,更激蕩在千年間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以前只覺得是樂觀,是豁達,而今看到的是一種蓬勃的生命力。不是輕飄飄的口號,而是看透了世界的本質(zhì)后仍然從悲觀中長起希望,從深淵中升騰起浪花。很多人都說他的情感宣泄如大江大河般噴涌而出,但我更認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水手,緊握自己生命的舵盤后呼嘯著向前。
當我們再讀《行路難》,就不會只看見“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光明結(jié)尾,而是看到“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一路的掙扎與反抗,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黃河太行”面前,遭遇著已知或未知的冰雪。我們要深思,李白在困頓人生中既接納了幻滅與失敗,他的精神內(nèi)核凝聚厚重,他對自我的生命有著高度的認同感。他失敗、流血,承認生活苦澀,可他依然認為自己的生命過程會是璀璨絢爛的,他寫“長風破浪會有時”不是因為看到了彼岸,而是在雨霧茫茫的大海中他必須堅信有岸,這種在困苦中不愿沉淪的救贖意識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抵抗美,這種高姿態(tài)的生命意識不僅是李白個人的豪情壯志,更是整個盛唐氣象的生動寫照。這種排山倒海的生命力不僅活在盛世大唐,更烙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
從李白個人的困頓放大至家國民族視角,這種于絕境中依然昂揚向上的精神,早已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中華上下五千年,遠有各個朝代的更替,近有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血與火之戰(zhàn),我們的民族何嘗不是在“冰塞川”“雪滿山”中艱難前行?山河破碎、百廢待興的時候我們亦如李白一樣選擇高歌猛進,抵抗黑暗的侵襲,讓自由的靈魂永不困頓于荊棘——那是長征路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那是改革征程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銳意突破,那是偉大復興路上“空談?wù)`國,實干興邦”的鏗鏘誓言。
張大春說:“于無可救藥之地療人寂寞,是菩薩行。”
康震老師寫:“李白的墓前總有一代代絡(luò)繹不絕的掃墓者、拜謁者,他們并不是李白的子孫,卻是華夏文明包括盛唐文明的子孫。”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缎新冯y》的真諦在于——真正的行路者,并非無懼冰雪與歧路,而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也能高聲吟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的這種精神既根植于我們生命里的每一刻,也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
我看見,滄海激蕩,時代召喚,“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言早已越過盛唐的堤岸,匯入民族復興的洪流,推著我們這一代,在歷史的長風中繼續(xù)破浪前行。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quán)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yīng)有權(quán)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quán)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quán)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wù)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guān)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作品,請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wǎng)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