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師范學院:把優(yōu)質教育送到農村
摘要:原標題:淮陰師范學院:把優(yōu)質教育送到農村 坐落于江蘇淮安的淮陰師范學院,60年來,以師范立校,用周恩來精神育人塑魂,為蘇北農村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
坐落于江蘇淮安的淮陰師范學院,60年來,以師范立校,用周恩來精神育人塑魂,為蘇北農村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xiāng)村教育家”。
固本:培育“鄉(xiāng)村教育家”
1958年,淮陰專區(qū)學生數(shù)量猛增,然而匱乏的師資導致全區(qū)教育水平低下。在此背景下,淮陰師范學院的前身——淮陰師范專科學校和淮陰教育學院相繼成立。從那時起,“為地方培養(yǎng)教育人才”便成為淮師的立根之本。
“牢記教育者的崇高使命,讓城鄉(xiāng)的每一個孩子有學上、有書讀,是所有淮師人的信念。”淮陰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朱漢清說,60年來,我們始終不忘初心,把培育農村基礎教育人才資源放在第一位。校長焦富民介紹,自2015年起,學校每年選拔百余名師范生到鄉(xiāng)村小學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實踐中融入農村教育環(huán)境、鍛煉教學技能。與此同時,為推進精英化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學校主動深度介入地方基礎教育變革,建設了淮安市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中心,構建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一體兩翼,多元協(xié)同”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一甲子對教師教育的追求,淮陰師范學院為淮安、宿遷、連云港等地基礎教育系統(tǒng)培養(yǎng)了60%的中小學教師、70%的中小學校長、80%的特級教師、90%的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為江蘇基礎教育輸送了大量師資人才。
求新: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淮陰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周平介紹,轉變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始終是淮陰師范學院人的不懈追求。為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學校全面引入OBE教育理念,圍繞“定義預期學習產出——實現(xiàn)預期學習產出——評估學習產出”主線展開,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打造“一院一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
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既鞏固了學生專業(yè)理論知識,也有效訓練了學生職業(yè)能力。近年來,淮陰師范學院學生獲得國家、省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200余項,在全國大學生各類科技大賽上獲獎800余項,畢業(yè)生就業(yè)率保持在95%以上。蘇北地區(qū)的中小學評價:“淮陰師范學院畢業(yè)的學生,能力都相當突出!”
塑魂:一所高校的文化精神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人文精神是一所高校不能沒有的靈魂。
作為周總理故鄉(xiāng)首所本科院校,淮陰師范學院對周恩來精神的呼喚、追尋、踐行從未停歇,用周恩來精神辦學育人,孜孜不倦。
走進淮陰師范學院的校園,入口處石屏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九個大字熠熠生輝,圖書館內的周恩來雕像令人肅然起敬,學生宿舍走廊“自省鏡”上還刻著周恩來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對自己的要求……這些周恩來精神物化形象,時刻感染和熏陶著學子。學校自1998年開展“周恩來班”創(chuàng)建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涵養(yǎng)品德;成立周恩來青年讀書會、周恩來研究基地等平臺,將周恩來精神貫徹到師生學習生活中去;開設《周恩來生平與思想概論》公共課程,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而行……2018年,淮陰師范學院申報的《周恩來精神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項目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成為全國知名、全省推廣的教育品牌。
如今,周恩來精神已經化為歷代淮師人的精神密碼和文化行為。93級校友葉海濤癱瘓在床,卻堅持義務輔導村里孩子讀書,18年來舉著小黑板“上課”;03級校友黃海波畢業(yè)后,毅然遠赴西藏任教……他們帶著“堅守樸實、追求崇高”的印記,將榜樣的力量輻射全社會。(鄭晉鳴 李薇)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