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故事丨青山變“金”山 習近平與三棵杉樹的故事
摘要:(圖源:《習近平扶貧故事》) 黃振芳家庭林場。(圖源:央視新聞) 在習近平的重視和推動下,黃振芳成了“造林致富帶頭人”,周寧全縣掀起造林熱潮,探索在產業(yè)結構上實行“林、茶、果、藥”結合,在林地利用上實行“套種、放養(yǎng)”結合的“種、養(yǎng)、游”一體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
在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后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管理房旁,習近平30多年前種下的三棵杉樹,如今已長得高大挺拔。三棵樹的成長,好似講述著一段點綠成“金”的故事。
1988年6月,習近平從廈門來到寧德擔任地委書記。俗稱“閩東老九”的寧德,是當時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之一。習近平面臨尋找突破路徑,率領閩東加快發(fā)展、擺脫貧困的重任。
1988年寧德城區(qū)風貌。(圖源:《習近平在寧德》)
1988年7月初,習近平和地委幾位負責同志,翻山越嶺,歷時一個多月深入閩東九縣,以及毗鄰的浙南溫州、蒼南樂清等地調研。正是這次調研,“造林大王”黃振芳的故事引起了習近平的關注。
黃振芳是寧德市周寧縣七步鎮(zhèn)后洋村人。后洋村常年地質災害頻發(fā),每逢暴雨,山洪傾瀉,良田被毀,村民的生活很困苦。他們一家七口人經常連肚子都吃不飽。
1983年,黃振芳開始探索創(chuàng)業(yè)致富之路。他貸款8萬元,帶領全家人開荒造林,開墾出50畝荒山作為試驗林,后來逐漸擴大造林面積,短短三年內,黃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畝,為全縣之冠。
得知黃振芳在山上造了一大片林,把整個家都搬上山去了,習近平決定上山看望。
當時車子開到鄉(xiāng)鎮(zhèn)后,習近平撐著雨傘一路步行近一個小時才到山上。他看到一連好幾個山頭都是黃振芳家造的林,新種的樹苗也都長得很好,便鼓勵黃振芳繼續(xù)鼓起勁兒往前奔。
這次調研后,習近平把黃振芳的情況寫進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中,指出其為寧德“發(fā)展林業(yè)提供了一條思路”。
1989年1月,習近平到周寧縣走訪種林專業(yè)戶。(圖源:《習近平在寧德》)
時隔半年,習近平再次來到林場調研。那時正值1989年元旦期間,黃振芳的林場面積又擴大了不少,他正計劃著在林下套種馬鈴薯等作物,“以短養(yǎng)長”??吹竭@些,習近平高興地握住黃振芳的手說:“你這林場搞得好,值得推廣。”這一次,習近平在黃振芳家的林場親手種下了三棵杉樹,并在《閩東的振興在于“林”——試談閩東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
黃振芳家庭林場的宣傳牌。(圖源:《習近平扶貧故事》)
黃振芳家庭林場。(圖源:央視新聞)
在習近平的重視和推動下,黃振芳成了“造林致富帶頭人”,周寧全縣掀起造林熱潮,探索在產業(yè)結構上實行“林、茶、果、藥”結合,在林地利用上實行“套種、放養(yǎng)”結合的“種、養(yǎng)、游”一體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這個后來被簡稱為“森林‘三庫’”的實踐,把閩東林業(yè)發(fā)展推上了快車道。如今的閩東已遍植綠樹、漫山青翠,綠色工程惠及千家萬戶。
林茂田豐、天藍水清的“七彩”后洋村。 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2023年第24期《求是》雜志刊發(fā))
一個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長遠布局。時光流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祖國大地上生根、開花。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